7月5日晚間,央視CCTV10科教頻道《透視新科技》欄目最新一期節目以“光熱電站”為主題球王會,邀請中科院電工所中國延慶光熱電站項目參與人張劍寒和北京交通大學陳征介紹了
中科院電工所延慶光熱電站、首航敦煌100MW光熱電站、中控德令哈10MW+50MW光熱電站均在節目中出鏡。
1.環保減排。張劍寒介紹,建一個100MW的光熱電站一年可以節省13萬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減排30萬噸,減少9000噸硫化物的排放球王會,4500噸氮氧化物的排放,具有巨大的環境效益。
1.太陽能熱電聯產:光熱電站產生的餘熱可以用來清潔供暖。張劍寒介紹如果在西北地區偏遠的小城鎮旁邊,建設太陽能熱發電站,那麼電站可以在春夏秋三季用來發電,冬天既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採暖。
張劍寒表示,在延慶光熱發電實驗園區,冬天的採暖就是用太陽能熱電站收集來的熱量,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園區採暖的電費。同時,園區也正與週圍的村子和飛機場等其他單位進行溝通,爭取利用冬季採集的熱能為他們進行供暖。
2.太陽能水電聯產技術:用餘熱進行海水淡化或者苦鹹水淡化。海水加熱到100℃以上就會變成水蒸氣,通過冷凝便可得到淡水。而熱發電站中從汽輪機組出來的水溫達不到100℃,可以採用抽真空的辦法降低沸點。
張劍寒表示,東南沿海地區土地價格昂貴,如果在新疆有鹹水湖的地區附近建設光熱電站,便可以將鹹水湖的鹹水通過水電聯產產生淡水,用于種植大棚裡的蔬菜和花卉。
3.光煤互補技術:把太陽熱能接入燃煤電站發電系統回路,實現互補發電科技新知,。這樣既能夠給燃煤電站作為補充降低燃煤的消耗,也能夠提高太陽能資源的利用率。
節目介紹,光熱電站環保穩定能與多個領域聯用,具有十分光明的應用前景,迄今為止我國的光熱電站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11年中科院電工所在北京延慶建成中國首座擁有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塔式光熱電站。2013年青海德令哈建成中國首座商業化運營的光熱電站,標志著光熱技術從實驗室走向了市場,2018年甘肅敦煌建成中國首座百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光熱電站。
而在這樣的發展勢頭下,光熱電站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張劍寒表示,光伏、風電平價上網日期漸進,而光熱發電電價還需要國家補貼,希望可以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光熱發電電價,也希望國家出台相應政策,完善大力推進太陽能熱發電的各項政策和措施。
與此同時球王會,當下的能源發展趨勢也為光熱發電帶來了機遇。張劍寒介紹說,目前我國已經在逐步建設能源基地,並通過電網將電力輸送到東部地區,而可再生能源基地電力生產不穩定,太陽能熱發電則可以保證其發電穩定性。例如與光伏發電結合起來,有太陽的時候用光伏發電球王會,,沒有太陽的時候可以用光熱發電球王會。
陳征認為,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應用面臨的困難是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而消耗主要分布在東部。他將電網比作電力運輸的高速公路,並表示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不穩定相當于高速公路一會兒堵車一會兒沒車。
他認為,之後的發展趨勢應是首先進行區域內能源聯合,區域內光伏、風電、水電等不同能源的供應點之間進行相互匹配,而在這個過程中光熱發電可以在各能源形式之間起到調節作用球王會,,最終形成比較穩定、持續球王會、大量的供應源。
即將在江蘇常州市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光熱大會暨CSPPLAZA第七屆年會,將圍繞“‘光熱+’多能互補電站開發”、“全球光熱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未來無補貼時代的光熱電站開發路徑”、“新形勢下光熱產業如何應勢而為”等行業熱點問題展開深入研討,歡迎光熱產業鏈人士共聚常州,應勢而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